“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大型国际美术双年展。“北京双年展”是中国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国际美术盛会。2003年的首届“北京双年展”得到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被誉为“北京金秋最美的风景”,在海内外树立起了自己的品牌。2005年,“第二届北京双年展”于9月下旬在中国美术馆和中华世纪坛举办,预计规模和影响都将超过首届。
经过一年多的精心筹划,在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和中国文联、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各国驻华使馆、中国驻外使馆、各国有关艺术机构及艺术家的积极配合下,“第二届北京双年展”各项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本届“北京双年展”延续了其本身关注当代艺术的特性,将主题定为“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并在上一届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其国际性和学术性。当代艺术与人文关怀的内涵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当代艺术对社会生活与公众的关注,努力使当代艺术为广大公众所理解和接受;第二是体现当代艺术对人类和平理想的追求,和平共处无疑是当下世界人民关注的重大主题;第三是当代艺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思考,建立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永远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审美境界。
围绕这一主题,“第二届北京双年展”仍然延续其一以贯之的特点,以绘画和雕塑为主要形式。在当下全球化语境中,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观念艺术等新的艺术形式似乎已成为“当代艺术”的主体,成为了世界各国“双年展”的主流形式。“北京双年展”从诞生之日起就坚持将传统架上艺术——即绘画和雕塑作为展览的主体。主办者认为诸如新媒体这样的新艺术样式虽然拓展了当代艺术的可能性,但并不因此意味着传统形式的绘画与雕塑失去其自身推陈出新的空间。艺术追求创新,但创新并不代表必须采用新的媒介或新的艺术形式,正是传统美术的现代定位可使“北京双年展”为世界当代美术的多样性发展作出贡献。
本届“北京双年展”在重视作品的关注点的同时,也强调艺术的单纯性,提倡以作品本身作为评选的依据,而不局限于艺术家原有的声望。因此,旨在努力推出有实力、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鼓励艺术家以更具特色的高质量作品,向世人展示当代艺术家对人文精神的思考。
“第二届北京双年展”共有国内应征作者2372人,作品共计7000余件,比上届增加了很多。经过策划委员反复认真的遴选,最终入选作品:中国画59件,油画54件,雕塑41件,其他画种19件。国际部分共计61个国家的391位作者,作品共计1126件。入选的有来自61个国家的281位作者的323件作品,其中不包括国际策展人桑福拟推荐的8个国家的作者。作品反映出国际美术界绘画和雕塑的当前状况,表达着艺术家丰富的内心情感和思想内涵,解读着人类美术发展的时代命题,即让当代艺术以亲切的人文关怀走向广大公众,让当代艺术以独特的人文魅力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让当代艺术以强大的人文力量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目前,暂定能参展的“重量级”艺术家有美国的安迪·沃霍尔;德国的里希特、基弗、博伊于斯;西班牙的加西亚;英国的艾伦·琼斯、约翰·贝兰尼;意大利的基亚等。
“第二届北京双年展”仍将设有“特展”和“序列展”。“特展”包括“意大利当代艺术暨基亚艺术特展”、“俄罗斯当代艺术特展”、“乌兹别克斯坦当代艺术特展”等。另外,还有正在抓紧筹划的“印象派素描版画展”、“从安格尔到沃霍尔展”,以及配合本届“北京双年展”主题的“‘战争与和平’主题艺术特展”等。
“序列展”包括“黄胄师生精品展”、“中国中青年艺术家精品展”、“雕塑作品展”、“第十六届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代表大会美术特展”,以及“少儿美术作品邀请展”等。
为配合此次展览,组委会于2005年9月23日至25日在安徽合肥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北京双年展”策划委员、中外参展艺术家、美术理论家等围绕这次展览及其主题,就“当代艺术对社会生活与公众的关注”、“当代艺术对人类和平理想的追求”和“当代艺术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等相关课题进行广泛、深入地探讨,旨在加强国际背景下的艺术创作与理论研究的交流,进一步提升美术在当代文化中的独特作用和意义。稍后还将编辑出版此次展览的大型图录和以“当代艺术的人文关怀”为主题的文献集。
国家邮政局已决定在展览开幕前,发行以“第二届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为内容的纪念邮资明信片一张。这将是中国邮政史上的首张“双年展”邮资明信片。
首届“北京双年展”的成功举办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第二届北京双年展”是数百位中外艺术家共创的国际美术史架上艺术之盛会,相信它能让中外观众充分体验跨文化的美妙,享受一道精彩纷呈的视觉盛宴。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