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祖国北方的大小兴安岭上,居住着以渔猎为生的鄂伦春人、鄂温克人,他们是由外贝加尔湖迁徙到黑龙江上游的。连绵的山麓、密布的河流、寒冷的气候构成了他们的自然生态环境,形成了他们特有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同时也塑造了他们剽悍、粗犷和豪爽的民族性格。
当我来到大山的密林深处,有一片远近错落的“撮罗子”,又称“仙人柱”,是鄂伦春人、鄂温克人的传统民居村落。一位高龄的老奶奶热情地接待我,老人用树根一样的手捧来热乎乎的鹿奶茶、鹿肉干和她们烤制的点心,并说着我难以听懂的语言,那份热情让我感到亲切和温暖,同时又使我感受到这里居民的生活与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相比有着强烈的反差,有一种朴厚、苍凉和神秘的韵味。
老人曾是鄂伦春族的氏族萨满,是这大山里几代人都崇敬的聪明、善良的人。她曾为族人求医治病、解危救难、赐福平安,率领猎民拜天、祭地、敬山、颂火,引导人们在原始状态下与自然天地交流,使天、地、人、神之间形成一种神秘的和谐与统一。正是这深山里的萨满教曾经作为正义和智慧的力量,支撑着、激励着古老的民族世世代代为生存、繁衍、进化而奋斗。
听说老人当年的萨满舞跳得特别纯熟,她头戴鹿角神帽,身穿萨满服,佩上腰铃,挂上铜镜和许多自然崇拜的图腾物,如日、月、兽、鸟和植物等,手执萨满神鞭,敲击神鼓,激情舞蹈,并咏唱动人的“吉祥神歌”。现在博物馆里展示的萨满神具就是老人当年用过的,是前辈萨满传下来的,现已成为我国北方民族文化史上重要的文物。
这让我想起北欧因纽特人部落首领即萨满,勇敢、朴实、诚恳、待人平等,为部落的生存讨伐仇敌,惩恶扬善,以不怕牺牲、英勇献身的大无畏气概,以神话传说中英雄创世般的精神征服族人,由“生产能手”“征战勇士”升迁为“部落领袖”,是部落族人的精神支柱。我又想起藏族人对活佛、对圣山、对圣水的顶礼膜拜,与当年鄂伦春人、鄂温克人的原始宗教形态——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境界是多么相似。
这一古老的原始宗教既没有系统的教义和成文的典籍,也没有具体的创始人;既没有庄严华丽的寺庙,也没有像其他民族宗教形成了有序的团体。萨满和普通猎民共同狩猎生产、迁徙游猎,和普通妇女一样养育儿女、操持家务,民俗民风孕育承载着教规、教义,白山黑水是广阔无边的祭礼殿堂。我看着老人布满皱纹似年轮般的脸,觉得她的神态、动作就像大兴安岭上一块活化石,凝聚着民族历史的血脉,展现着为求得民族生存与大自然抗争的历程。霎时间在我面前的这位鄂伦春族老人,伴随着古老传说和神秘文化一起升华,成为大山里最神圣、美丽的女神。是啊,假如远古的人类没有神话,那将是多么苍白;假如古老的民族没有原始的宗教崇拜,又怎会有克服困难、战胜艰险的信念和力量呢?是母性的爱和信仰的力量,鼓舞古老的民族壮大成长,赢得北方家园的繁荣。
从大山里归来,我的身心仿佛缭绕着北方民族的神秘气息。他们不屈不挠地创造游猎物质文化,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显示着民族的伟大生命力。时代的发展虽湮没了原始宗教文化的色彩,但保留下来的部分历史遗迹,仍浸透着那遥远古文化的风韵,透析着原始民俗文化的历史价值和艺术美学价值。我咀嚼着对北方民族宗教文化的感受,加深着对大自然和生命的理解,浓缩与其相融合的美学观念与艺术表现,创作了《萨满之舞》《摇荡夏天》《新娘》《船歌》《祖国北方·我的家园》等作品,表现北方的古朴、博大、神秘、庄严。
随着现代文明信息的传播,随着大小兴安岭经济的开发,北方渔猎民族文化正发生着巨大的变迁。鄂伦春族人从深山里走出来,在砖瓦房或“木刻楞”里定居,少数年长的猎民留恋古老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愿留在山上,但居住的撮罗子也由覆盖兽皮、桦树皮改为防雨雪布了。作为鄂伦春族文化重要标志的手工桦树皮器具,大多被现代生活用品代替,汽车、摩托车比驯鹿和马这些原始交通工具更加方便快捷。昨日的萨满活动已成为历史文化遗迹。年轻人不愿穿兽皮衣、兽皮裤,吃生肉、喝生血,围着篝火跳“罕拜舞”。电视、电脑带来了挡不住的时代信息,影响着新一代猎民的生存观念。
现代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保护、整理和抢救的新问题。民族学研究者认为,北方渔猎文化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在世界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靠一代一代人的勤劳和智慧,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汇入滚滚向前的人类文化历史长河。
作为专业画家,热爱祖国北方家园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更为北方民族、民俗文化的魅力而震撼。我愿意用饱蘸墨彩的笔编织最美的花冠献给祖国北方美丽的母亲,让古朴的北方民族文化散发出艺术的、文化的、历史的、社会的和时代的芬芳,在祖国大地上放出异彩。
曹香滨
1999年10月
(原载论文集《画境心语》)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